之前提過一個「假說」....
假如有兩個人,身材智慧各方面的條件都差不多,某甲每天花四五個小時苦練,某乙只花一兩個小時練。
結果某甲的戰鬥力高達80分,某乙只有60幾分....(一般人可能只有40分)
打起架來,80分對60分,某甲當然是穩操勝算....但是假如單以「功法」來看,某乙的功法顯得較高明。
因為「時間效益」的關係。
花越短時間,得到越大效果者勝,然後越能延遲老化、不因年老而退功者勝。
而不是單純以一時的成敗論英雄。
當然這只是一個「假說」而已,目前沒有證據可以證明什麼。聽聽就好。
之所以會講到這種區分法,是因為人的一生時間與青春很短暫....
年輕人是青春無敵,大學生什麼都沒有,但是時間最多。
等你將來畢業,出了社會上了班,時間就開始變短缺了。
所以想要學什麼、要幹什麼轟轟烈烈的蠢事,真的要趁年輕,時間最多狀態也最好,萬一錯過就不再了。
假如將來是那種需要經常加班,甚至是需要日夜輪班的工作,那麼時間就更困乏了。
可惜一般人好像也沒甚麼選擇工作的權力....
再萬一你有家庭,有老婆孩子要照顧,那麼你的時間金錢精神體力,就通通不是你的了~
現實真的很殘酷很可怕....
古代國術也有這種概念,所以有句話說「南拳北腿」。
北方人騎馬,所以注重步法輕靈敏捷,當然就注重腿功腿法。
南方人乘船,在船上你不能跑也不能跳,所以注重腰馬功夫。
身處什麼環境就練什麼功夫,不同的功夫也產生不同的打法,形成特色。你的功夫必須跟你的生活息息相關,才練得起來。
萬一對調,改成南腿北拳,那就變得很奇怪了~
換句話說....有時候不是人在挑選功夫,而是功夫在挑選人。
舉個例子....假如腿短的身材去學跆拳道,那下場可能就很慘了。
當然現代人生活便利,科技發達,確實比較沒有這方面的困擾了。
但也不能說完全就不受影響....
比如說你的功法就是需要經常拿到啞鈴槓鈴重量訓練,但你偏偏又是個「空中飛人」,需要經常到外縣市住個三天五天、或者常常到國外出差,機動性很強的工作....
請問你要把啞鈴槓鈴整套都收進行李箱帶走,每天這樣東奔西跑嗎?
當然不可能。
所以你就必須慎選一套真正適合自己的功法了。或者將原來的功法稍微改版,適合自己的現狀。
以我個人來說,本人完全是懶人哲學~
你叫我每天操體能、跑步、舉重、拉單槓....我可能就玩不下去了。
所以我的功法必須越短越好,越簡單越好,最好能縮短到幾分鐘就夠了....
當然,憑這種懶人哲學,你是不可能練到多能打的....這本是相對的。
你既然投胎在物理界,那麼物理定律就是不可違抗的。
假如你每天打混練個一小時,卻打贏了每天苦練四小時的對手,那真的是太沒有天理了。
除非你是天才,或者對方太弱。
幸好我志不在擂台生涯,也不在於揚名立萬,也沒有要挑戰體能極限,所以打打一般人防身就夠了,並不需要練到多強悍....所以懶人哲學剛好就適合我現在的練功模式與心態。
找出最適合自己目前生活模式的一套功法,會比一味羨慕別人的功法來得重要多了。
萬一你不是懶人,那麼這一篇就當作笑話看看就好了,別較真。
比如我就聽說過,「國手」的訓練時間假如一天練不到十小時以上,就已經算是很偷懶了。這行很競爭的。
再假如你本身就是健身教練,那就太幸運了....因為你上班就是在練功~
而且以「健康」的角度來看,會刺激脈搏與血壓、會痛快流汗的運動,比較容易促進血液循環與心陳代謝,將體內廢棄物排出體外,也比較養生健康。
所以很多人覺得內功或氣功最養生....只是在我看來並非如此,因為肌肉需要適當被虐待一下才會更強壯,所以總結來看,還是外功比較養生~(當然劈磚打牆壁那種嚴重破壞細胞的硬功就不算在內了)
所以懶人哲學也是有好有壞....
另外,「功」是什麼?
很多人都會說「練拳不練功,到老一場空」,變成一句順口溜。
可是功到底又是什麼?很模糊,很難解釋。
把肌肉練壯了、越跳越高、越跑越遠、越舉越重,那就是功了嗎?
我覺得也不是這樣解釋。
個人愚見以為,功就是一套最適合自己攻防動作的發力模式。
每一門派的發力模式也都不盡相同,因此才產生了各式各樣大家都不同的招法動作,各有特色。
但無論哪門哪派、什麼招式,壓根本都是圍繞著自己這套發力模式而存在的,以此為核心。
套句理工科的話來講,也就是「核心驅動程式」。
那麼功法的存在意義其實就是「藉由某套冥想或運動,加強身體的素質強度,提升功防動作的效率與發揮最大極限」。
那麼,健身其實也有類似的功能....健身可以讓肌肉越強壯,身體素質與攻防效率當然也會跟著越提升啊~
但重點是,哪種功法對於你本身的攻防動作才是具有最針對的效果?
比如單純的健身,與「三戰」兩者相較之下,我個人覺得三戰才是最適合格鬥的功法。
換句話說,健身並沒有三戰的戰鬥效果,三戰的發明就是為了用於技擊格鬥。
但三戰練完之後你還是覺得太閒的話,可以練健身來加強某些局部效果XD
所以功法是什麼?
簡單說就是強化與針對。
第二個問題:不同的功法可以混和在一起嗎?
答案是:看狀況,很難講。
比如你把詠春拳的動作硬套進洪拳的樁步,打起架來整個就會很奇怪,搭不起來。(據說蔡李佛的創始人,當初就花了十年的苦心,才將三拳合一....)
但是你在打套路的時候並不會覺得這樣混搭很奇怪....因為套路不需要戰鬥,怎麼混就怎麼帥,也不需要提防人家來揍你~
只是打套路耍帥,不是真的格鬥,自然就不會發現到這個缺陷。
還有,武術的靈魂在於「技擊」,凡是練武一定得接觸到對打。
有刺激才有進步。
沒有刺激,沒有對手,那麼進化與突破就很難存在,人也會跟著安逸起來。
習武之人總是常常聽到「某某處有高手」,於是心生嚮往,忍不住想要跑去看看....
但是讓你遇到了高手,到底又該如何?
習武這檔事,不打一架,就毫無意義。假如到了現場,變成是大家泡茶聊天推推手而已,那效果就很低微。
還有,高手假如刻意對你放水,隱藏功夫,那也是沒用....
就是要逼得高手跟你認真,逼他展現功夫出來,你這場揍才挨得有價值。(轉化成身體記憶)
比如連續劇「李小龍傳奇」,李小龍年輕時故意跑去踢館結果被打敗,被抬出去丟到大街上....隔天居然又回到那間武館繼續踢館,目的就是為了挨揍,學到對方的得意招式。
後來真的被他偷學到了對方的腿法,下次同門切磋時一下子就打贏了師兄。
但那也是李小龍當時已經有功底了,頭腦又聰明,才有辦法這樣子靠著挨打來偷學。
劇中李小龍到了美國後,甚至得出了一個結論「故意表現出狂妄,才可以吸引高手來跟我打」XD
可見天才與瘋子往往只有一線之隔啊....
換句話說....自己功夫萬一還不到位,找高手無益。
也不要一下子妄想挑戰太高的高手,因為你試不出他的深淺,而他也懶得去在乎你~(因為龍交龍,鳳交鳳,老鼠的朋友往往也是老鼠)
所以比較實際的辦法是,假如你自己的戰鬥力是60分,那你應該找的是七八十分的高手,而不是直接跳級去挑戰九十分以上的高手。(當然這只是比喻而已,畢竟我們又沒有七龍珠的賽亞人眼鏡,測不出實際的戰鬥力)
國術漫畫「拳兒」有句話說「徒弟準備好了,師父自然會出現」,講的也是這道理。
「挑戰高手挨一頓揍」是最直接快速的辦法,但前提是你自己本身必須有點功夫,有眼力,你才看得出東西。
否則高手故意藏功夫、故意裝傻裝成平手,你也是渾然不覺得,還以為對方很遜呢~
比如侯老師就這麼玩過....
我年輕初學時有一位拳伴朋友,平時聽我講過侯老師多高明多厲害,心生好奇,於是請我引薦。
可是當天見了面大家推推手,侯老師只是客客氣氣推幾下而已,也沒讓他飛出去。
後來這位朋友可能感到很失望,就沒下文了....
我當時也覺得很納悶,侯老師幹嘛不把他發出去?推了半天只是小贏兩把而已,跟我推的時候明明就沒那麼客氣啊!
後來聽阿良講「高手都很珍惜自己的功夫,非親非故,沒必要秀給你看,也沒必要讓你偷學去。那是侯老師看得起你,才讓你看功夫。」
我才搞懂了,江湖真是深奧啊....
至於第二個辦法,比較迂迴,那就是跟著高手學功夫。(國術圈的話,通常就是指拜師)
乖乖接受高手的指點、交錢上課。
但是缺點是,對方願不願意認真教、教出了多少真功夫,都不是你一個人可以控制的....得看運氣了,關鍵是老師看你順不順眼。
而且課程一上往往就是兩三年,長期累積才看得出成效。短短一兩個月,基本上都只是「體驗課」而已,學不到什麼東西,連打底都不算。
萬一沒有辦法長年跟老師耗下去,那麼體驗也就只是體驗而已,只是走馬看花,很難成為真正的戰鬥力。
據說有的老外學生是先踢館再拜師....迂迴與直接二合一。
打一架被老師狠狠打敗,心服口服了之後,才願意拜師。
萬一只是小輸小贏,那就不甩你了~
因為他們的民族性比較強悍,也比較崇拜強者,心態也比較實際。
所以國術到了老外手裡,大多都很能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