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3-2




「手是兩扇門,全憑腳打人」這句話是武林俗諺了,相信大家都聽過。

但為什麼不是寫作「腳踢人」而是「腳打人」?


因為中國文字很奧妙,打在此就是「攻打」,也就是攻擊、攻防的意思。

既然是攻擊,當然不僅狹義的指PUNCH或者KICK這麼單純而已~

事實上,「攻擊」這詞包括了攻守合一、戰術戰略、誘敵撲招....各種很完整的作戰要素。



但是基於每個武術大師對這句話的解讀都不盡相同,甚至天差地遠....我又是個沒份量的阿宅小咖,為了避免無謂的紛爭或筆戰,本人在此只分享我過去經驗中自己做得到的實例~


以我個人比武的經驗來看這句話,我不喜歡一開始就用拳頭去直接逼近對手....

或許我該說,我喜歡動腳勝過動手。

﹝動腳不見得就是代表KICK


比如我碰見戰鬥力、力量速度都不確定的未知對手時,基本上我不會一下子就猛然衝進去狂毆猛打....﹝雖然我有自信我的體格、力量與抗打力可以支持我這麼做~﹞

我習慣虛晃幾招,前前後後動個幾下,看看對方反應如何再說。﹝很多人也是這麼打的,這種保守戰略很基本,沒甚麼特別的﹞


假如對方是消極防守型的對手,就代表他的氣勢壓不住我,那我才會大膽一下子猛攻進去。

﹝至於積極主動型的對手,他自己會主動衝過來~用不著我費勁衝進去....但是這類型的主動對手,還有積極防守型的對手,請容我我以後假如有機會再來討論﹞


也不怕告訴各位知道,我最喜歡的第一手攻擊就是「低掃腿」。

一腿掃過去,對手再怎麼藏拙,很多訊息無形之中就暴露出來了。

比如他的反射動作好不好?閃躲快不快?抗打力好不好?

這些訊息通常不出一兩下,就偵測出來了。


假如對方很輕鬆就躲過我的第一發攻擊,根據以往的經驗,接下來對我來說都是苦戰了....甚至我可以直接棄權,不用打了~

﹝畢竟老人家了,再受傷很難痊癒,所以乾脆避免受傷﹞

但萬一他應付得很狼狽....那麼後續就簡單了,無論我要動手或者動腳,隨便我亂打都沒差了。


換句話說,甚麼手或腳,根本就不是輸贏的重點啊~~

彼此戰鬥力的差距有多大」才是重點。


很多人都認為「招式」或「打法」才是打架的重點,所以很多人都偏好某種招式或者打法....只不過以我來說,「事實並非如此」。

你的經驗與戰鬥力才是勝敗的重點

萬一你的經驗與戰鬥力凌駕於對方時,亂拳就很夠你用了~

相反的,當你的經驗與戰鬥力都遠遜於對手時,你就算會妖刀上段踢或者跳躍十字固定都沒用~



我喜歡動腳,因為腳可以踢、可以移動、可以閃躲、可以拐、可以踩、也可以假動作。


但是這麼一聽,可能有人心裡就會忍不住產生一個疑問:你把腳的優點說得那麼動聽,難道拳頭就有那麼差嗎?

不,我的意思不是這樣....

我不會像X拳道那樣以偏概全,說甚麼「腳比手長,腳的力量是手的三倍,所以練腳就夠了,練手幹甚麼?」這種偏頗的說法~

﹝反過來講,腳的力量雖然是手的三倍,但是手的靈活多變也是腳的三倍,不是嗎?重點是,手可以一邊閃轉騰挪一邊打人,同步進行,但是腳卻很難邊走邊踢~﹞


單純用拳頭,也不是不好....只不過人類很習慣應付眼前視覺看得到的東西,因此你的拳頭要眼睜睜穿過對方的防守,打中他的下巴或鼻子,其實沒想像中那麼容易。﹝畢竟手是兩扇門嘛﹞

除非對方很差或者很外行,才會讓你打好玩的。


但是你要用低踹腿之類的踢法踢中對方的脛骨或膝蓋,命中率其實也不算多困難....因為腳的高度遠低於對方的視覺死角以下~

你很難防禦這種「看不到的攻擊」。


除非你去參加拳擊比賽,只准動拳....否則人人天生有腳,何苦不用?



依照我個人的經驗,我喜歡動腳去試探出情報,然後才決定怎麼打法對我有利....所以雙手是我的盾牌,防衛我的下巴鼻子要害,避免對方碰到這些一挨打就很容易KO的部位,然後憑著腳的攻擊與移動去打人。

﹝打在此不見得就是PUNCH﹞


但是反過來講,也有人把這句俗諺解讀成,盡量用手去引誘或者攻擊對方,然後製造出破綻重重一踢....

這麼說其實也可以通,沒有矛盾喔。

照我大膽猜測,那是因為,對方最擅長的殺招,可能並非PUNCH,而是KICK。

所以他故意隱藏自己的殺招,用手去破開敵人的門,然後趁對方不注意、被堵住、或者自曝其短,逼他應付不暇,最後才使出殺招,重創對手....

﹝兵者,詭道也~﹞



換句話說,同樣一句武術俗諺,只因為大家不同流派、不同領域、不同專長,各自解讀不盡相同~~

大家為此常吵來吵去,看似矛盾對立?其實大家真的站上去打一架,往往很快就可以互相理解了。搞不好會突然發現,吵了半天原來大家講的居然都是同一回事~


重點是,這句話不要把腳單純當成KICK來看,其實很多問題自然就迎刃而解了。




相似的武術俗諺↓

起腳半邊空

手到腳不到,打人不得妙。手到腳也到,打人如拔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uba081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