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岸的搏擊發展近幾年已經發展出泰國日本類似的制度,有心想吃搏擊這行飯可以去拳擊應徵
交一點訓練費當學徒
拳館是包吃住的,每天除了練拳還是練拳
晚上可以兼職跑外送
每個月拳館給你安排2場比賽你去打
拳館從中抽成出場費
這樣可以賺到維持生活的費用,然後繼續訓練
更可怕的是,我們都知道專業跟業餘的差距
在台灣的比賽,如果遇到體育班的甲組選手,是很難打掉他們的,但在對岸
已經發生過很多專業隊的選手在商業比賽被俱樂部的選手打掉的現象
這背後說明,他們的俱樂部訓練水平跟專業隊已經不相上下,搏擊產業完成了從國家主導發展到民間自主發展的過程......】
【很好奇實際收入來源為何,民風通常不是一下說變就變的。】
【對岸實際花錢進場看的人不多,比賽轉播都是免費看的,但是因為看的人多主辦方可以置入各種廣告,這就是收入】
================================
這個上次有討論過。個人看法,當初對岸因為三通以後廣納台商,利用大片的土地以及廉價的人工將所有人誘騙進來吸引外國投資,在成為經濟爆發戶之後,人有錢了就開始想要追求其他夢想成就,開始想要大力強調自己在世界的存在感,而最能對外展現實力的除了軍事力量之外,大概就是體育競技了。
體育有多強大也不是你選手一個人的事情,而是牽扯到背後的教練團隊,訓練系統,甚至牽扯到國力後盾。我們常常以為這只是個人戰,但背後真相其實是團體戰~
所以他們是舉全國之力在籌辦搏擊運動,而我們的搏擊運動都是靠民間團體自己想辦法燒錢在撐。比賽發生甚麼意外傷害還要被大眾抓去公審(比如之前那個拳擊打出人命的新聞),發展到最後誰強誰弱已經不言而喻了。
有錢真的好辦事。
但台灣40年前也曾經闊過,中年人應該都還記得台灣走過經濟奇蹟的時代,不過當時我們並沒有把錢拿來辦運動,而是瘋靡大家樂還有炒股,想著一夜爆富。
這可能是因為民風問題,還有國際上我們並不被承認是獨立國家,還有當時那個年代並沒有網路,擂台也還不是被大眾都能接受的運動。很多可能因素。
台灣的全民運動大概就剩棒球跟跆拳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