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7-26



硬功,傳統武術俗稱為硬氣功,又稱排打功,西方稱之為抗打力。



練西方武術的台灣人,總是不分青紅皂白就排斥金鐘罩鐵布衫的功用,說那是假的,一竿子就全部否定掉....

這就好比國術人都排斥重量訓練,認為重量訓練是西方的訓練方式,不是中國的訓練方式....一樣的無知。


請問你怎麼證明重量訓練是西方人發明的,而不是中國人發明的?請問你怎麼證明史上第一個沙包不是中國人做出來的?


事實上中國武術也是強調重量訓練的....比如古代舉石鎖,就跟現代舉啞鈴一樣,還有抖大桿﹝大槍﹞,難道不是一種重量訓練?

還有....清朝武秀才的考試方式 :

武秀才的考試分外場和內場,內場就是默寫武經,外場則猛了:
1. 試刀:大刀重二百四十斤的青龍刀,要能提刀在肩上、前後、左右揮​舞,這一科及格才能參加下一科考試。
2. 弓箭:應試人比步射、拉硬弓,然後比馬射,這科及格才能參加下一​科。
3. 抱石:應試人抱起一塊二百四十斤的石塊,當石塊抱在胸前時,要把​身體往後傾,把石塊放在胸前不動,最後把雙手放開,以胸挺大石。

清代,一斤相當于596.82克,240斤的青龍刀相當於143.2公斤,卻只是個入門的門檻而已。


要抱起一顆將近145公斤的大石頭,怎麼看都必須先有強壯的肌肉才辦得到,這不是重量訓練嗎?

罵說重練訓練來自於西方武術,不是傳統武術,講這話的人本身邏輯就有問題。



我們都知道打架有三種最基本的身體能力必須優先具備,那就是攻擊力、抗打力、心肺能力﹝也包括肌耐力﹞。

重量訓練、打沙包、練打靶,目的是在增加攻擊力,攻擊力練強了,要幹掉對手就簡單多了。

心肺能力這就更不用多解釋了....不管是對峙、格擋、閃躲、攻擊防禦,這些都是很耗費體能的動作,萬一你的體力不好,技巧再精妙也沒用,總有燈枯油盡的時候,那時候就慘了,你連抬一下腳都會覺得很喘很吃力,到時你怎麼追擊?怎麼閃躲?

抗打力就更不用講了....

你說體能不好,那可以用其他東西彌補,比如多研究一些節省體能的攻擊方式、或者想辦法提升自己的打擊精準度、或者想辦法把動作縮小以節省消耗....

攻擊力不好,可以想辦法靠著敏捷度或連續攻擊來累積傷害,可以應用各種戰術。

但是抗打力不好,那就真的是糟糕了....尤其是玻璃下巴,或者肚子中了一拳就吐了,接下來就沒得玩了。


理論上,只要你的肌肉練得越強壯、心肺能力越好,抗打力就不會差到哪裡去。

但是為了以防萬一,還是必須配合許多專門增強抗打力的訓練,比較妥當一點。


拳擊或散打的方式很簡單,大概不外乎躺下之後找顆籃球灌沙子往你肚子上丟,藉此鍛鍊腹部的抗打力。或者牙咬重物,上下抬動你的下巴,鍛鍊頸部肌肉,這樣子被打到下巴時就可以利用頸部肌肉減輕晃動,防止腦震盪。

或者像空手道那樣兩個人對站,開始互毆肚子,互踢大腿小腿,增加抗打力。

或者像傳統武術的「撞三星」,大家橋手互撞,強化手骨的硬度。

無論東西方武術,目的其實都是一樣,方法其實都很多。


抗打力跟拉筋一樣,都是先輕微傷害自己的身體,讓它紅腫疼痛,但又不至於練到廢掉的那種強度,然後多補充營養與休息,讓身體自然復元,利用過回復原理,增強取代原本的細胞組織。

只要不斷重複「輕微受傷」→「營養、休息」這個過程,舊的細胞慢慢被汰換掉,新的細胞就會越來越強壯....這就是硬功的原理。﹝至於中國武術會多增加藥洗這個步驟﹞


另外還有運用某些特殊的呼吸法或催聲吆喝,可以鍛鍊到內臟的效果。

怎麼說呢?肌肉的強化雖然可以緩衝掉一些衝擊力,但主要還是內臟要耐摔耐打才有用。

比如說摔技吧....人家打你一拳,你尚且可以靠肌肉硬吃下來....但是萬一遇到摔呢?

摔可不是單純用肌肉就能抵擋得住的,一摔下去,你全身的五臟六腑跟血液都在劇烈晃動,甚至重力加速度之下,骨頭都會被摔斷。﹝尤其是水泥地或柏油路面﹞

所以你的內臟跟骨頭都要夠強壯,還要學過護身倒法,被猛力摔下去你才可能保命。

比如炸彈摔,首先就是以摔斷你的頸椎為優先。還有過肩摔,一個搞不好就可能摔破你的肺。這些都不是單純靠肌肉可以硬吃下來的。

﹝再舉個例子....人類從十公尺的高空滾摔下來,很可能當場就摔死了。但是對於黑猩猩來說,只是拍拍屁股又爬起來....內臟與骨頭真的是太壯了﹞


所以中國武術才說,外練筋骨皮,內練一口氣,這一口氣包括了鍛練內臟的抗摔抗打能力

問題是肌肉容易練,內臟不好練。所以怎麼辦?只好透過一些特殊的呼吸法、吆喝法了。

五臟六腑強了,內強自然就容易練到外壯,不管是抗打力,或者體能都會跟著變強。



我有個練硬功的武友說,「硬氣功」這種說法其實是一種錯誤

氣功就是氣功,沒有分甚麼軟硬,頂多分為養生氣功或武術氣功。

但是大家以訛傳訛叫久了,你講硬氣功反而比較通俗,大家都聽得懂。萬一你講「硬功」,人家未必聽得懂你在講甚麼。

而且叫硬氣功,聽起來比較有中國武術的FU....你講硬功,搞不好還被質疑說「西方武術也有練抗打啊!你這玩意跟人家抗打有甚麼不一樣?」

事實上硬功就是抗打嘛....只不過中國武術把硬功歸類於氣功,拿來雜耍表演。西方武術則是把硬功科學化研究與訓練,用來打擂台。



大家對硬氣功的刻板概念不外乎喉頂金槍、胸口碎大石、開磚之類的印象。後來這些也被科學證明是詐術居多。

不過有些硬功確實也引起西方科學家的注意,比如像是肚子插了一根鐵槍然後整個人懸空打轉那一招,就讓很多西方科學家傻眼了。

你說用電鑽鑽太陽穴可以造假、一指禪可以造假,但是整個人頂著槍尖懸空,總很難造假了吧?


當然以武術技擊的眼光來看,我們都會覺得這一類的表演「實用性不大」....事實上截至目前為止,唯一敢打著少林寺名義上擂台比賽的武僧,大概也只剩下一龍了。

但即使是一龍,練過硬功,也照樣會被一拳KO的。金鐘罩鐵布衫,你拿開山刀去砍,一樣可以砍死他。

而另一個可悲的事實是,敢代替一龍重新上台報仇挑戰的武僧,確實連一個也沒有

﹝其實我個人覺得一龍已經打得很好了,而且剛開始還差點讓他打贏,不能說他沒技擊能力....在這裡純粹就事論事﹞


但是站在西方科學家的立場來看硬功這種東西,武術價值反而不是研究的重點,或許科學家也不在乎它能不能打人或者抗打。重點是,這對科學家來說是一種「科學難以解釋的奇怪物理現象」。



話說回來,抗打力用在徒手單挑的條件之下有甚麼好處?


簡單來說....所謂的招術對拆,就是人家一拳打過來或者一腳踢過來時,你要怎麼拆解?﹝比如格開或者閃開﹞

但那是建立在,對方擁有打傷你的威力,以此為前提之下,你才需要去拆解。


萬一你很肯定對方的攻擊力根本打不穿你的抗打力,那你又何須費力去拆解呢?

即使被他揍個幾拳,恐怕你連擋也不用擋,直接撞進去硬吃下來就好了。

抗打力就是這種戰術的思維之下,所產生的產物。


另一種目的,就是為了硬碰硬。

打架難免遇到互毆,互毆可以說是很難避免的。﹝除非你們的規則只打點到為止,單純比技術,不打重砲KO﹞

當大家條件與攻擊力都差不多時,抗打力強者勝。



當然故意嘲笑硬功的人,不管我怎麼解釋,他還是看不起硬功的....

他會說「硬有甚麼用?我往你要害一戳,你硬得起來嗎?」或者「我專打你沒聚氣的部位,你硬得起來嗎?」


其實讓我這麼反問你好了....西方武術是否會因為現代有槍枝,就不注重抗打訓練了?

西方武術會不會告訴你:反正現代有槍,練拳腳練抗打幹嘛?有甚麼用?大家都來學開槍就好啦!

其實答案是「不會」....事實上,火槍是西方人發揚光大的,結果擂台運動發展得最強大最狂熱的,往往也是西方人,西方武術。

你隨便問一個拳擊手,抗打能力重不重要?可不可以因為我技術好就完全不練抗打?

我想他應該會告訴你說「行不通」....


只有傳武人才容易有那種酸葡萄心態、棒打出頭鳥的心態

想通了這個問題,思考上的盲點自然就解開了。


而且那位練硬功的武友說過一個很重要的觀念,那就是:我練硬功不是為了讓你打好玩的,更不是為了雜耍表演。

真打起來,我身上連碰都不讓你碰

所以練武功就好像買保險一樣,寧願備而不用,不可不備。

而且需要心理準備的硬功,老實說並不是完美的硬功,硬功最好就是練到無意識也能發揮效果,才是好的硬功。


所以用不著迷信硬功,但也不需要完全否認。



而且話又說回來了....很多表面上反對硬功的武術家,搞不好背地裡都是偷偷在加強硬功的喔....

以前就聽過一個武林故事,有個太極老師平時都告訴徒弟說,不要練甚麼鐵砂掌、排打功、重量訓練啦,那些東西一點屁用都沒有,要練鬆、要練鬆....

結果有天他的徒弟偷偷看到他師父居然躲起來在練鐵砂掌、排打功、重量訓練,而且練得可勤了咧!


東方人都是習慣表面上說一套、背地裡卻做另一套。



說到一體兩面,讓我想起,中國武術的硬功還有分陰陽。

比如鐵砂掌,把手掌練到長滿厚繭的,旁人一看就知道你練鐵砂掌的,這就是「陽」。

反之,一雙手漂漂亮亮,看不出你有練過,但是威力居然強到嚇人的,就是「陰」。


舉個例子,阿修的拳頭,就是名符其實的陰。

阿修的拳頭也是漂漂亮亮,沒有長繭,乍看還以為是女孩子的手。

重點是,他沒有「拳眼」這種東西....

也就是說,當他握拳時,你只看一整顆拳頭,沒有菱菱角角的拳眼。

就好像小叮噹﹝哆啦A夢﹞的拳頭一樣。

但假如你被他揍過,你就知道那是貨真價實的鐵拳


據說鍛鍊小叮噹拳的方法說穿了也沒甚麼,就是往地上鋪張毛巾,然後握拳做伏地挺身就好了。

長期以來加諸的高壓會讓拳眼漸漸消失,讓指骨越來越硬,接縫越來越小。最後就變成小叮噹拳了。

武術往往就是這麼一回事,威力越強的東西,練法往往出乎人意料之外的簡單....但問題就是恆心,一個很枯燥乏味的動作,你如何持之以恆一直練下去?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uba081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