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zenpower.pixnet.net/blog/post/19457490


出處:http://ppt.cc/1KYD


一樣,藍色字體為Baca的註解心得,黑色紅色為原文,紅色是Baca想強調的部分,但是有時候重點太多,黑色也是很重要。歡迎指教。


中國功夫缺乏競技力 世界第一 只是意淫


網易體育8月31日報導:


8月30日,2010年北京首屆世界武搏運動會武術項目29日舉行了收官之戰,中國隊在武術項目獎牌榜上穩居第一,共摘得3枚套路金牌和4枚散打金牌。 在武搏會熱熱鬧鬧弘揚中華武術的背後,是中國武術競技力的缺乏,事實上,就競技力來說,中國武術不僅不是世界第一,甚至一直處於落後的地位,在世界級的格鬥競技場上,不僅很少出現中國功夫的身影,而且成績慘淡。 這背後,是文藝作品的放大化,體制限制以及國人民族自尊心的作祟。


意淫——中華武術天下第一


武俠小說中被「神話」的武術


武俠文化在中國源遠流長,備受專制社會欺辱的國人對擁有武力的渴盼,經力量孱弱而慾望發達的文人的想像發揮,結合同樣是源遠流長的神秘主義,創造了一個上天入地無所不能的武俠世界。 通過從王度廬、平江不肖生到金庸、梁羽生、古龍等經典作家的描述,一代代下來,縱然武術沒有那麼神奇,但肯定威力無限的思想意識不知不覺在國人心中紮根:在遙遠的古時,或在當代的某個不為人知的處所,肯定一些人具備著超凡的搏擊能力。 但這些都是虛構的,假的,從未證實的。


影視作品中製造的「無敵」功夫


自有影視以來,那活色生香、直觀精彩的畫面愈加強化了這一認識。 通過影視傳播而最令國人心儀的武術家莫過李小龍,人高馬大的洋人在其鐵拳加嗷嗷聲中望風喪膽,充分證明了中國武術足可打遍天下無敵手。


事實上,在真實的生活中,李小龍並非是一個搏擊高手,他的身高172cm,體重在60公斤左右,並且還有高達500多度的近視。
從醫學的角度講,近視到了這個程度,頭部受到重擊容易導致視網膜脫落甚至粉碎。 李小龍獲得的最高水平的搏擊類冠軍只是「香港高中業餘拳擊賽冠軍」——一個香港青少年賽事。 至於盛傳所謂「全美空手道冠軍」更是子虛烏有,他甚至連一場正式的格鬥比賽都沒有參加過。 李小龍的女兒李香凝在接受採訪時曾表示:「我父親沒有參加這些競標賽(搏擊比賽),因為在哲學上他認為這樣比賽不符合武術的理念。」而李小龍甚至在與毫無武術根基的導演羅維、黃握中等發生爭執時直接拔刀相向,引來警察調查,屏幕上的拳腳頓時做了廢。


事實上,李小龍帶來的影響力,更多的是因為螢幕上讓美國人耳目一新的獨特格鬥方式,以及他向美國人所傳遞的武術哲學。 在鋪天蓋地的宣傳中,他真正的格鬥實力被放大化了。


(唉,李小龍在中國大陸幾乎是神一樣的存在,只要說到他,不能有任何不好,也不能否定他的絕世高手定位,不然就是一陣罵;你漢奸,你白痴,你懂屁。連他的女兒都出來說了,李並沒有參加過比賽,至少在跟實際的選手比,李根本沒有辦法去做比較。另外是,武術不斷在進步,以當時的強,在現今,很可能連資格賽都進不去了。李的武術觀念,在當時的美國是很先進的,但是重點是『觀念』,這東西並不是他的搏擊實力。)


各種中外對抗賽虛假的「強盛」戰績


如果說文藝作品中的武術被放大化屬於創作需要,那麼近些年來風行的各種中外搏擊對抗賽則是一種虛假的「強盛」。


事實上,在各種中外對抗賽的「強盛」戰績背後,不是誇大對手水平,就是使用規則限制對手發揮。 例如2009年1月份在廣東舉行的「柳海龍國際搏擊爭霸賽」中,柳海龍的對手伊賀弘治就在賽前被曝出成績造假,原在日本31場比賽21勝10負的真實戰績被主辦方修改為2負,並被包裝成日本修道高手的身份,實際上,當時的伊賀弘治已經32歲,比柳海龍大四歲,早已過了巔峰期,比賽最後的結果可想而知。


另一個諷刺的比賽是中國武協舉辦的「中泰警察散打對抗賽」,既然是「警察對抗賽」,也就是業餘比賽,而非職業比賽。 剛開始泰方一直派出真正的警察來參賽,中方派出的是解放軍和武警系統選手參賽。 泰方根本搞不明白,中國的解放軍和武警體系,有大量專職從事文藝和體育工作的人員,即職業化選手。 如散打王柳海龍和孫濤、工作關係在軍隊和武警,卻是真正的職業散打運動員。 在規則上,不准對方使用泰拳的「肘」、「膝」進攻;泰拳無摔法,泰拳手向來不擅摔,而散打有摔法,中方選手多以摔人得分獲勝。


屢次落敗之後,泰國人發現了其中的貓膩,2003年,泰國人把在日本頂級直立搏擊比賽K1打拳的職業泰拳手播求(輕量級)請回來,給他安了個假的「警察身份」,取了個假名「頌巴• 萬差明」來中國參加比賽,面對比他重10KG的散打王孫濤,播求僅僅用了兩局就直接迫使中方教練扔出象徵投降的白毛巾。 這一來一回,可謂諷刺。


事實——世界搏擊界從未有過武術頂尖高手


散打競技力難登國際賽場


在國際公認的頂級競技比賽,如K-1、MMA等自由搏擊比賽中,中國選手很少參與,在各類國際性賽事中,中國武術歷來成績慘淡。


從1999年起,也有多名散打運動員參加過K1比賽;2002年,獲得國內「散打王」70公斤級別冠軍的浙江籍張加潑直接參加了第一年舉辦的K1-MAX賽決賽,首輪負於泰國選手高蘭,除他之外,其餘中國選手均未能進入最終決賽圈。 在中國選手參加的K1比賽中,他們的勝率不足50%。


1990年,北京武術散打參加剛剛設立的京港搏擊會,雖然參賽的都是當時的國家級頂級散打高手,但那一次中國散打慘敗於泰拳。 當時帶隊的散打創始人梅惠志坦言:「我們對世界上的整體搏擊狀態並不瞭解。」


有人理解其為「散打根本不能代表中國武術」,但1958年至上世紀80年代,由香港和台灣組織的數次中國功夫與泰拳的比賽,也僅有一場平局,其餘都告失敗,而且敗得相當慘,最短的一局僅堅持了20秒。 泰國拳王曾聲稱可秒殺中國武術,中國人怒斥其「狂妄」之時,可能不瞭解這些記錄。


民間武術競技力低下


也有認為,代表中國出戰的運動員不能算武術家,人們固執地相信,真正的中國武術掌握在「門派」的「掌門人」、也就是道士、和尚、武師之類的人手裡,或者真正的「高手」在民間。 而在1980年和1981年,北京搞過散手試點,當時來自民間的參賽拳手有上百人,包含了八卦、太極、大成等等拳種。 「但比賽剛開始沒兩天,一看進入半決賽的選手,都是練習散打的了。」散打創始人梅惠志說。 「民間拳手的水平並不高。與散打相比,基本沒有對抗性。」他曾經會過許多民間高手,「很多都堅持不到十秒八秒。」


傳統武術缺乏對抗訓練導致了許多悲劇。 1987年,在一次兩省警察的集訓中,某省一名練習傳統武術的警察與另一省份練習散打的警察對練,結果因為前者從未做過對抗訓練,在被摔起的時候沒有任何防護意識與技巧,頭部直接墜地,導致死亡。


在和「掌門人」、「民間高手」交手之前,武術教練往往要提醒武校學生不要下重手,以免出人命,這是武術界的常見現象。


武術賽場淪為表演舞台


「傳統武術並不是這個樣子的,在很久很久以前,傳統武術也是一拳一腳。」中國武術院社會組副主任劉普雷在談到中國武術現狀時說道。


在民間武術學家趙道新看來,今天的傳統拳術與學院武術一樣以套路為主,並混入了冒充古拳法的套路新作品。 而套路與籃球、游泳、登山一樣只是提高運動素質的鍛鍊方式,卻不針對格鬥需要,特意發展那些直接專用於格鬥的素質和技術,從根本上說稱不上是技擊訓練。 從打法上看,傳統武術在攻防技術中摻雜了大量象徵性動作和門派儀式動作。 這些動作與技擊無關。 從功法上看,傳統武術仍保留著很原始、低效的操習,與其說是增長格鬥實力,倒不如說是在祈禱、苦行和磨煉耐心。


與對抗性極強、按照生理規律經過長期刻苦訓練出來的海外搏擊界比,中國武術實質上只能算表演藝術。 建國以後,武術就變成了表演性壓倒對抗性的套路武術,今日全運會的武術項目依然如此。 而在各種武術比賽上,更常見先來一番武俠小說裡常見那種鞠躬作揖的禮儀,然後你「白鶴亮翅」,我「黑虎掏心」,這不過是「花拳繡腿」的最佳註腳。 如此運行,也就很好理解作為一個運動項目,中國武術在國際技擊界為什麼歷來是二流水準。


剖析——體制限制武術競技力提高


民族自信心不足導致武術被放大化


武術競技力被過分誇大的背後,是中國人長期以來民族自信心的不足,從霍元甲打敗俄國大力士到陳真橫掃虹口道場,武術變成了中國人對於國家強大的一種寄託。 在影視作品的誇大化下,中國人習慣於「武術天下第一」的思維,更促使了許多商家利用這一心理打造的各種中外對抗賽事,在票房爆滿的背後,這種自信的不足演變成了「自欺」。


正如兩集《葉問》在中國大陸大受歡迎,除了因為它在政治上絕對正確之外,還因為它為觀眾源於內心的民族自卑感提供了廉價的發洩。 中國到今日已是崛起的大國,但也許正因如此,中國人更需要西方的認可和讚賞,並且深信這是他們辛苦掙到、絕對應得的尊重。 一個真正對自己的民族和文化有自信的中國人,不會將中國武術等同中國;更不會將中國武術的尊嚴和中國人的榮辱係於一場拳賽的勝負。


全運會體制限制武術對外交流


搏擊,要的是體能、力量、速度和狠勁。 這需要針對對抗性競技的科學的長期訓練,而這一點,正是中國武術目前所缺乏的。


中國武術院社會組副主任劉普雷指出:「這是因為我們採用的是全運會體制,我們的精力沒放在外出競技上面,而要打K-1這樣的職業聯賽必須要長時間的競技訓練。」。 實際上中國的散打運動員都比想參加諸如K—1的國際頂級格鬥賽事,一方面是為了證明自己的實力,另一方面是為了高額的獎金。


但作為國家運動員的中國散打高手並不自由。 首先從身份與資質上來講,專業散打隊是行政性的,全運會的體制需要這些運動員全力以赴打好國內的比賽;而在技術實力上,我們的打點打分的比賽體制,並不適應K1。 參加K1的拳手都是為了高額獎金,「人家是掙錢來的,打起來很拚命。」劉普雷說。


「其實,最大的問題是教練。」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搏擊手說。 國內的全運會體制使得職業教練以及運動員都必須圍著全運會使勁,對於他們來講,根本沒有去國外頂級搏擊賽事交流的必要。 而更重要的是「他們輸不起」,這直接關係到他們的根本利益。


長期以來的農耕文化並不尚武


尤其要提到的是,作為非擴張性的農耕文明,中國文化從來不尚武,「子不語怪力亂神」,「力」,也即技擊所用的暴力,就是這位中國聖人排斥的事物之一。


非攻,尚文,這種觀念在中國人的思想意識里根深蒂固。 武術的源遠流長,不過是「強身健體」、「修身養性」的途徑,最多是「防身」的需要,漢字「武」的解釋是「止戈為武」,不是鼓勵人好勇鬥狠,而是勸誡人放棄武力。 高水準技擊所需要的尚武精神,與中華文化在根子上互相排斥,根源上,是中國在歷史上很早就進入了大一統的社會,實行的是兵農合一制,而不像西方社會,有著特定的武士階層,而主流社會也崇尚這種競技精神,並以此為榮,這也使技擊的社會文化基礎在中國就差海洋文明涵養出來的、以進攻、擴張、征服為價值的西方人一截。


從上面文章可以知道,民間的高手,和尚,尼姑,道士,或是嬌小的老人,幾乎都是騙人,至少在有紀錄的比賽上都是肉腳。


當然啦,也還是很多人相信說他所學拳的老師是隱藏的高手,只是他老師根本不屑上台去比賽,要這樣子想也是沒關係啦,反正都是一樣炎黃子孫,喜歡小說神話也是無可厚非。



=====================================

補充一下:

很多武德派嘴砲本身沒甚麼戰鬥力,為了怕人家拆穿他,故意打著「武德」的名號來為自己的技擊能力開罪。

說「練打是一種流氓、野蠻、沒武德的粗人行為!」

這樣一講,就沒人敢找他切磋了。


那奇怪了....跆拳道空手道也練對打,莫非他們也是流氓野蠻沒武德的粗人?

跆拳道還是堂堂奧運項目之一呢!唯一不注重對打的武術,大概只剩下國術了。

散打擂台、MMA擂台,都有規則有裁判,還有公正公開的場地,這樣也是流氓野蠻沒武德?

萬一照武德砲嘴砲的歪理,那麼全台灣最「流氓野蠻沒武德」的粗人應該是朱木炎、陳詩欣了?因為他們不只踢進奧運,還順便踢回金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uba081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