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出處
http://zenpower.pixnet.net/blog/post/11197790


首都北京是全國開展散手運動最早的地區之一。

 

80年代初,國家體委在北京體院和武漢體院開始試點開展散手運動,在北京有一批武術的拓荒者,為散手運動的普及作出了積極的貢獻。

 

在這群人中,值得一提的就是被譽為北京散打第一人的梅惠志先生,在他的培養下,便冒出了像:張新正、杜振高、楊廣軍、張力華、特學剛、李瑞東等幾代優秀的散打運動員。

 

梅惠志先生不僅是散手運動的推廣人,也是將傳統武術同現代搏擊結合大膽的嘗試者。

 

他同他的學生曾多次同傳統武術進行過交手比試,對傳統武術有著較為深刻的認識。

 

梅惠志先生自幼練習過八卦、行意,後又學習過拳擊,年輕時學習過中國式摔交,並成為北京摔交隊的主要成員。

 

退役後留在什剎海體校做摔交教練,70年代成為我國第一批柔道教練員。

 

自從國家體委開展散打運動以來,他組成了全市第一個半專業的散打搏擊隊,並將武術、搏擊和摔交的技術有效的結合起來,在不斷探索中完善傳統武術和現代散打相結合的對抗形式。

 

針對現在的散打王比賽,梅惠志先生感慨頗深,聽說民間選手要參加散打王比賽,他說出了自己的看法:

 

易:梅先生是否看過散打王的比賽?

 

梅:看過,現在的比賽很精彩,除掉護具比賽更好看了,另外場上運動員的表演也不錯,比如每個人都有綽號啦。其實護具早就可以去掉,當年北京隊同泰國自由搏擊比賽時,也不用護具。效果也很好。

 

易:現在散打王正誠邀民間高手參賽,您覺得這樣的比賽會不會很精彩?

 

梅:我看不會,打起來說不定會很難看。


易:為甚麼?不是說真正的高手在民間嗎?

 

梅:有這種提法,但從以前的經歷來看,民間拳手的水平很一般。80年和81年北京搞散手試點,當時民間參賽的人數有上百人,其中有八卦,心意,太極、大成,通背等拳種,比賽開始沒兩天,一看進入半決賽的選手,都剩練散手的了。民間武術的招數多,但多沒有經過對抗訓練,一上擂台就抓瞎。對抗起來根本沒有反應,挨上兩下就不打了。比賽打得很沉悶。有個練通背的還不錯,同散手能打在一起,但水平還是有差距。最后冠軍都是體校的隊員拿啦。

 

易:散手規則是否限制了民間武術的發揮呢?

 

梅:很多民間武術不服氣,說不願戴拳套,後來市體的摔交教練李保茹教練和他們很熟,就安排他們同我們體校的小隊員進行徒手的交流,比賽前我們特別囑咐我們的小隊員:不許用重拳,不許用砸頭的摔法,結果一兩個照面民間的選手腦袋上起了個大紫包,比賽也就沒法打了。民間的選手輸不起,打不過就會找這樣那樣的原因,頭兩年參賽的特別多,後來就沒人來了。知道自己也打不了。


易:是不是北京以外,還有一些高人?

梅:都一樣,我們的隊員參加過85和86年的河南少林杯,87年的武當山擂台賽。當時的場面可熱鬧了,有扮成武松摸樣的、有和尚、老道、拎佛珠的、穿長袍的。比賽前表演,那架勢挺嚇人,有人一掌把木板中的鐵釘子拍出來了,可一上台打擂,裁判喊:「預備—開始」,就挨了一腳,自己就跳下擂台了。頭兩天民間的特多,過兩天就剩散手運動員了。

 

易:您也練過八卦,您覺得傳統武術有哪些不足。

 

梅:主要是訓練方法和意識的落後,傳統武術講究的是口傳心授,多是對方怎麼打你,你怎麼防式的說招說手,平時實戰訓練水平很低。舉個很簡單的例子,對方邊腿踢你,散手隊員會一手格擋,一手反擊。傳統武術可不這樣,他的先做一個雲手,這樣動作好看,可對方早就踢到你了。另外,有的拳種講究什麼螺旋力、三角力,每種都有幾十種用法,說甚麼可以將人轉著打飛,實際上根本就不可能。我們同他們交流時,也就一個照面就分出了輸贏,用的就是一個簡單的迎擊,沒有甚麼神秘的。

 

易:民間不是還有甚麼鐵砂掌之類的功夫嗎?

 

梅:那些東西實際上用處不大,任何一個強壯的男士,訓練一個星期,都可以做這樣的表演。另外,搏擊對抗中人是不斷運動著的,那會讓你像打死沙袋那樣硬挨著。一般人的拳頭都很硬,打在頭上都會讓人受不了。所以硬功並沒有有些人說的那麼神秘。

 

談話中,梅惠志先生談到了很多傳統武術的門派和某些武術家。出於對大家的尊重,並沒有說出他們的姓名。

 

他對傳統武術的看法讓人很感驚訝,如果真是如此的話,散手王接受民間挑戰的比賽,也只能是商業價值大於實用價值。

 

不過真正的謎底只有在比賽之後才能被揭開。

 

散打就是研究套路中簡單、實用、好用的部份,也許放棄了傳統套路中更高級、困難、華麗的技術,卻更加強了簡要技術與擂台實踐的連接,的確,擂台比賽不代表實戰,因為具規則的比試,就不能容納所有的可能性,但是,有規則的比試都不能打的功夫,沒規則的比試又能如何?,要知道,開放叉眼踢陰的規則,也就代表對手可以對你叉眼踢陰

 

傳統武術的精華所在,就是能把先人發明的技術,除了以套路型式加以演練外,並且能真正的致用,這也是李書文之所以名揚千里的道理,簡要他所學的八極拳,並在實戰中檢驗,在生死度外的情況下證明心得和技術,這不是古代門派的高手,常以說手、講手、推手、試手來比試,最後二人受點輕傷,哈哈大笑後互誇高手即止,能夠比擬的,說穿了,這比在規則內全力拚搏的擂台比賽還不如,這種古代高手不少,現代也還有很多,目前武術界可能沒幾個有李書文能力的高手了,我卻在格鬥擂台上看到不少有李之精神的選手。

 

套路的實用性當然有,但是,有多少套路的習者敢用力質疑它不實用的地方?重點是實用的部份又有多少人能努力使之實用? 每個武術、格鬥技的直拳長得差不多,但是如何想辦法打在對方身上,才是功夫,只要能打敗對手,都有一樣的價值,實用的問題在日本空手道早就在尋求出路了,他們還不是一次次被外國人或其他武術打敗 ,卻一次次想辦法再接再勵改進又上台,問題不出在套路,是出在練它的人和方法,要不,先上有規則的擂台證明自己,再想辦法證明沒規則的武術吧。

 

看了太多的資料跟紀錄,都說明了傳統武術的問題在於不夠實際缺少訓練。希望這篇文章能讓我們大家都思考看看。以前花的時間,值不值得。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uba081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8) 人氣()